作為常州地標性建筑的物業服務人員,我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著公司形象。在客服工作中,從對業主說“不”到化解“不”,從“不行”到“讓我來想想辦法”,“從“不會“到“我們可以試一試”,一直是我在工作中遵循的服務理念。
近日,一位租戶急匆匆地找到我,詢問可否借用會議用的椅子。該租戶室內實際裝修剛接近尾聲,臨時總部安排會議,多人參加,辦公物品無法第一時間到達,按照常規這類問題我的第一反應幾乎要脫口而出:"抱歉,這邊不提供,請您自行解決。"但看著對方額頭上細密的汗珠和手中厚厚的文件,我咽下了這個"不"字。"我理解您的情況特殊,讓我們想想辦法。"最終,我們臨時協調了會議室的椅子,并協助配合他們迅速轉移。當看到客戶如釋重負的笑容時,我明白了服務的真諦——規定是死的,人心是活的。
在物業服務中,每個"不"字都可能成為阻斷溝通的高墻。當租戶抱怨電梯等候時間過長時,"這不是我們的責任"只會激化矛盾;當企業反映空調效果不佳時,"這不是服務范圍"將失去解決問題的機會。我們學會了用"讓我們看看能做什么"代替生硬的拒絕,用"這是個挑戰,但我們會盡力"替代消極的推諉。這種表達方式的轉變,看似簡單,實則是服務理念的深刻變革。服務的智慧在于將問題轉化為機遇。某次,一家新入駐公司抱怨貨梯等待時間較長影響了裝修進度。我們沒有簡單地說"不行",而是協調安保人員及客服人員,并協助公司優化運輸計劃。這一舉措解決了眼前問題,還建立了業主的好感度。
在物業服務中建立情感連接,需要我們走出"不"字的陰影。主動詢問他們的需求變化,在節日里送上真誠的祝福——這些細微之舉積累起來,讓客戶感受到被重視和理解。
當業主提出看似不合理的要求時,我們首先考慮的不是如何拒絕,而是如何創造性滿足。讓業主自身感受到我們在設身處地的為他著想。物業服務不僅是維修設備和保持清潔,更是通過每一次互動傳遞溫暖與專業。讓每一個"不行"都變成"行"。
